高端响应式模板免费下载

响应式网页设计、开放源代码、永久使用、不限域名、不限使用次数

什么是响应式网页设计?

用户体验团队建设(热门)8篇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1

更多营销、管理资讯,请关注“七种维度”

我在医院待的时间不长,简单谈谈我当初做运营时的一些想法。你问的是团队组建、管理,那我其他方面就不谈了(有许多也谈不来)。

组织架构搭建

在你准备做民营医院时,一定想好你要做成什么样的,需要哪些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责是干嘛的?

一般情况下,会有如下部门(非专业,只是我当初经验),我实际做的比下面的简单:

一、医院基础

1 院长(副院长)

2 医疗团队:科主任、专家、主治医生等,护士长、护士等,根据你所设科室或科室所开展项目而定,比如你做疼痛(或骨科)的,需要做孔镜,那就需要一个手术专家、外科护士。

3 医疗团队分好门诊与住院部,最好是住院部专家轮流坐诊。

二、后端团队

1 财务部,不用细述,一方面做医院财务、一方面做医院收费等。

2 行政部,这个也不用多说

3 人事部,主要做人力资源管理,副主任级别以下的医务人员招聘、非专家外其他人员招聘等。

4 综合服务部,这个部门是因为医院新开设,所以建议把以下部门合并进来:采购、后勤、技术保障、卫生等(杂事的)。

三、中线团队

1 企划部,策划医院活动,企业发展规划,公关,宣传册,医院标识,医院布局,医院文化等

2 运营部,新媒体运营,广告营销宣传,宣传资料,线上患者维护与数据分析,线上营销方案等

四、前端运营

1 事业部,因医院行业特殊,最好别取名销售部。医院营销与策划,医院营销策划执行,市场分析,协助企划部实践营销活动等营销中心工作。

2 资源部,对于民营医院来说,这个部门很重要。我不知道其他医院有没有,我们医院当时新组建了这个部门,主要就是挖专家、找医疗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医院外部资源联系——比如医联体等。

3 医患处理,这个部门也很重要,医患关系是医院常见的。

简化版:1 医疗团队组建;2 运营团队组建:培训、运营、营销、企宣等;3 资源部;4 财务部;5 综合服务部;6 人事行政部

医院团队如何管理

由于医院是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场所,所以一点都不能马虎。

医院可并行两套管理办法:医疗团队一套,运营等其他团队一套。但是,所有工作必须标准化、流程化。

医疗团队的管理最好招一个在大的医院待过的院长,由院长做大方向管理,在找在大的民营医院做过科主任、护士长的专家,担当科领导。医院的管理非常细,非常专业,我没有深入研究,所以没有发言权。

(切记:把民营医院的服务做到极致,公立医院的医疗态度做到最好)

其他方面比如日常管理、服务标准、奖惩制度等,我倒是参与制定。

其他团队的管理,就比较常见,即是企业管理中的:文化体系与制度体系并行。(我有比较全的涉医管理制度,感兴趣可以私信我)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2

综艺型体验式团建,是一种新兴的团建方式,个人认为是以综艺节目为类型,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游戏,任务,来增加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个人潜能,增强团队活力和创造力达到提升生产力的目的,帮助一个团队或个人发掘并拓展其自身潜能角色分配、决策能力、沟通力执行力,从而造就出强大的合作型团队和高效能的工作个体。

体验式团队建设,以一种独有的、有内涵的方式着手,终极目的是实现梦想,拓展心灵空间,同时加强团队凝聚力,达到每个成员与团队之间的一种融合。这种方式更加注重团队成员的参与性、亲历性,追求过程的内涵性,其中包括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是一种新兴的团队建设方式。

团建的意义:

1、团队建设可以明确团队的目标,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

2、可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可以增进员工间的相互了解,让员工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信任,让队员之间相互尊重。

3、 能激励团队。团队精神让队员之间认识到个体的差异性,可以让团员去相互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努力的向更好的方向进步。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3

建设用户运营团队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团队目标:首先要明确用户运营团队的目标和使命,确定团队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例如提高用户留存率、增加用户活跃度、提升用户满意度等。这有助于团队成员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

2.招聘合适的人才:根据团队目标和需求,招聘具备相关技能和经验的人才。用户运营团队成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数据分析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面试、测试和背景调查等方式评估候选人的适应性和能力。

3.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为每个团队成员设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避免工作重叠或责任模糊。

4.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建立用户运营团队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包括日常运营活动的执行流程、数据分析和报告的方法、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方式等。这有助于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和协作效果。

以上是建设用户运营团队的一般步骤,具体情况还需根据实际需求和团队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4

(一)微信的诞生:张小龙给马化腾的一封邮件

“世界是新的。”——张小龙 Allen Zhang,腾讯副总裁、广州研发部总经理

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用户数突破一亿。让用户数从零增长到一亿,微信用了433天。此时,在广州南方通信大厦的10层,微信团队的成员们正在为庆祝用户数破亿的特别活动而紧张忙碌地工作着。

2012年3月31日上午10点钟,特别活动准时上线。只要登陆weixin.qq.com,用户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一个二维码。用自己的微信扫描这个二维码,用户就可以知道自己是第几个注册微信的人。对一名普通用户而言,整个活动的体验过程显得“有些神奇”,微信产品总监Lake将其形容为“隔空取物”。活动方案是微信团队成员们在凌晨3、4点钟吃宵夜时想出来的,在凌晨讨论产品构想对这个团队而言并不稀奇。他们不想用抽奖发iPad的方式来庆祝,他们想“折腾”出一些新东西。

此时距微信项目构想的提出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2010年10月,一款名为Kik的App因上线15天就收获了100万用户而引起业内关注。Kik是一款基于手机通讯录实现免费短信聊天功能的应用软件。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腾讯广州研发部总经理张小龙Allen注意到了Kik的快速崛起。

一天晚上,他在看Kik类的软件时,产生了一个想法:移动

互联网将来会有一个新的IM,而这种新的IM很可能会对QQ造成很大威胁。他想了一两个小时后,向腾讯CEO马化腾Pony写了封邮件,建议腾讯做这一块的东西。Pony很快回复了邮件表示对这个建议的认同。Allen随后向Pony建议广州研发部来承担这个项目的开发。“反正是研究性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Allen回忆说,“整个过程起点就是一两个小时,突然搭错了一个神经,写了这个邮件,就开始了。”

腾讯广州研发部与张小龙其人

2005年3月,腾讯收购了国内知名电子邮件客户端Foxmail。Foxmail创始人张小龙及其研发团队20 余人在不久后进入腾讯。2005年4月腾讯广州研究院(后改称广州研发部,以下简称为“广研”)成立,主要负责邮件相关业务的研发和运营。经过三年打磨,QQ邮箱以其简洁易用、安全稳定的特点获得用户欢迎,并于2008年3月成为国内使用人数最多的邮箱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广研团队经历了从做客户端产品到做web产品的艰难转型,在他们看来,“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对用户体验的极端重视,团队磨合和梯队建设,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敏捷开发的经验,都是团队在QQ邮箱开发过程中的收获。

张小龙则经历了从程序员到产品经理、再到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在不断与邮箱用户互动的过程中,他对于产品和用户的理解不断加深。在不断提高QQ邮箱易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他将邮箱平台作为产品理念的试验田,做出了阅读空间、QQ漂流瓶等产品。阅读空间提供了简单人际互动的功能,是他对“用户社区”和“社交类产品”的最初探索。漂流瓶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和新奇有趣的体验,大幅提高了邮箱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这一产品形态后也被移植到微信中。

2011年中旬,广研分设“邮箱产品中心”和“微信产品中心”,开始独立运作QQ邮箱和微信两款产品。张小龙既是广研的总经理,也是微信产品团队的第一负责人。

(二)微信的开发历程

2010年11月19日,微信项目正式启动。最初的人员基本都来自广研的QQ邮箱团队,开发人员没有什么做手机客户端的经验,唯一做过的手机产品是在S60平台上做的“手中邮”。微信iPhone终端开发组组长Lyle对当时的开发场景仍记忆犹新:

我们开发就在这么大(10人大小)的会议室里进行,这边两个是iPhone开发,这边是三个安卓的,UI坐这边,Justin和Lake坐这边,这里坐塞班的同事,那里还有两个后台同事,很挤的。我们iPhone组还得两台电脑,Mac和普通的。1.0版本的开发基本就在这里度过……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的iOS版上线。微信对于广研是个全新的领域,很多人一开始都并不看好这个项目。从2月份到4月份,用户的增长并不快,所有平台加起来每天也就增长几千人。此时,先于微信1个月推出的米聊已进入用户数快速增长的阶段,媒体的关注度也高于微信;而移动互联网IM工具市场由于开心“飞豆”、盛大“有你”、奇虎“口信”等功能类似产品的加入而呈现出复杂的竞争格局。这段时间团队内部许多成员对于微信的发展都抱有着一种非常不确定的心态。Allen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数据不好还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他们老是跟我说,“我们做这么多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所有做的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并且手机QQ有更强的渠道、更多的用户覆盖量,而我们是没有渠道的。我们没有任何优势……我们做微信没有前途……”

对于这些质疑,Allen有他的想法。在他看来,产品并不是功能的集合,每个产品都存在其精神的部分。广研助理总经理Harvey谈到自己当初的想法时说: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认为不太有戏,我也觉得有很大可能这个项目要挂掉的,只有小龙认为有戏……但我愿意尝试,做失败了没什么,我认为更多的是承担一种义务去阻击腾讯潜在的对手。微信对我来说是新产品、新体验,我的技术能力也会提升。我不会因为没有希望就保留精力,我会拼尽全力做,也愿意这样鼓励我的同事。

1、语音版——让微信活了下来

4月份,Talkbox突然火爆起来,Allen敏锐地认为这个地方一定有很好的机会,当机立断决定在微信中加入语音功能。微信1.0版本很多的点是纯粹的短信的交互,产品比较成熟;2.0版本则跨度比较大,对团队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从语音版开始就不一样了,我们经常到凌晨几点,”Lyle说,“本来是在五一前就一度想发出去了,但发现很多东西没做好,就五一后才发。”5月10日,微信2.0版本发布。而在此之前,米聊已先行一步推出语音对讲功能,用户反响强烈;而Talkbox英文版也在国内拥有一批“高端粉丝”。

发布之前,团队成员们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语音版到底能带来什么。微信2.0的iOS版发布之后,用户增长量开始有一定的攀升,但并不是很大。团队成员心里也在打鼓,不知道到底有没有选对方向。Android版发布以后,用户量开始快速增长。“其实语音在最终的消息数量中占的并不是特别大,”Harvey说,

“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很多用户是为了语音才尝试,一尝试之后形成了关系链,就开始一直使用了。”

为了使用户在更多场景下都能较好地使用语音功能,微信团队对产品做了许多改进。当距离感应器无感应,语音对讲会默认为扬声器播放;只要把手机贴近耳朵,马上就改为听筒模式,方便用户在开会或不方便扬声的时候接听。“我们会仔细思考用户使用的场景,”微信终端开发组总监Justin说,“怎么样的时间、怎么样的地点、怎么样的人在用到微信的哪一项功能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需求,思考这个很重要。”

语音版使微信成为了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产品,也使微信在竞争中占据了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我们确实还是把握住了这个方向。如果5月份这次机会没有把握住,”Harvey回忆说,“微信项目应该撑不过10月份,很可能8月份就没戏了。”

2、附近的人和“摇一摇”——附近的人成微信最大增加点

2011年8月3日,微信2.5版本发布,支持查看附近的人。这一功能使用户可以查看到附近微信用户的头像、昵称、签名及距离,以便用户之间产生进一步的交流。这一功能使微信从熟人之间的沟通走向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

“对于微信而言,有三个重要的增加点,”Allen说,“语音是一个,附近的人是最大的一个增加点,摇一摇也是一个增加点。”查看附近的人功能出来之后,微信新增好友数和用户数第一次迎来爆发性增长。

2011年10月1日,微信发布3.0版本,支持“摇一摇”和漂流瓶。摇一摇可以让用户寻找到同一时刻一起在摇晃手机的人;漂流瓶则秉承了QQ邮箱漂流瓶的理念。“摇一摇”一推出就迅速成为许多微信用户非常喜爱的一个功能,现在“摇一摇”的日启动量已经超过1亿次。在2011年首届腾讯微创新奖中,“摇一摇”也榜上有名。提到“摇一摇”的创意过程,Allen说:

我记得当时有一天我和Harvey、Justin在吃饭,我提起我们下个版本到底做什么还没确定,挺痛苦的。我就说通过摇手机来找人这个需求一直都有。比如说我们两个人想交换名片,互相碰一下手机,这个bump之前做过。这个我们不太愿意做,因为这个东西太小众了。如果我们的场景不能做到每个用户都能使用的话,就不是我们的目标,不能引起很大影响。吃饭时聊到为什么不能直接摇一下手机,干脆不要停留在熟人,陌生人也可以摇到呢,那不就每个人都可以使用了么。如果(只能摇到)熟人的话,使用产品就缩小很多了。当时想到这个点,就有了这个方向,觉得挺好。

回家以后我一直想,想到很晚就睡不着了。当我仔细的把体验过程一想,这个体验做到如果摇一下手机,就和远方一个人连线上了,这个体验如果做的非常流畅,会变成每个人都很爱使用的一个东西。这个的影响力和层面绝对是远远超过bump(注:Bump是由Bump科技公司为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操作系统创造的应用程序。智能手机用户只需要互相碰撞就可以相互交换联系信息,照片等)的,就不是一个东西了。当时还甚至想到声音的效果啊,整个体验全面的过程……然后第二天跑过来跟大家说,嗯,这个东西一定会很火,我就直接和产品和UI说你们现在就给我出方案,我要一个这样的画面,然后要有什么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动画。有些人理解,有些人还不太理解,因为这个必须从整体来考虑,脑袋里面想象出这样一种极简自然的体验意味着什么。如果光描述,没有这种感受,是不知道这种体验会引起多么大的一个潮流,就会想象不出来。很多同事就将信将疑说,这么摇一下真的那么厉害嘛?这不一定好想象。第二天就花了半天时间,跟大家把这个细节确定了一下,比如说这个摇的手势应该是怎么样的,是这样摇还是那样摇(笑),确定了一些这样的细节,然后大家就开始做了。

现在类似这样的功能很多人做,之前没有很多人做哈。他们觉得我们总不能和微信做的一模一样吧,总要有一些变化吧,然后就做出各式各样的变体,但是没有一个超过我们的体验。……他们没有抓住核心要点,核心要点是最简单自然的动作,这个去满足用户一种最本能的行为习惯,然后达到一个可以和别人连接的目的。当时我记得pony发邮件说,这个东西看起来挺火,非常好,但是你们要不要再细化一下,再细化一下把能想到的细化的扩充都想到了做上去,免得竞争对手会做同样的功能,然后加了一个细化点,又创新了。我当时就回了一个邮件,很有自信,说我们已经做到了最简化,他加任何东西都是减分的,我们也做到了最自然化,最符合自然本性的一个体验,所以不可能超过我们了,我说竞争对手无法超越我们,因为一变化就要增加东西,加东西就是不对的了。

2011年12月20日,微信推出3.5版本,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入了二维码,方便用户通过扫描或在其他平台上发布二维码名片,拓展微信好友。同时,微信也推出了名为WeChat的英文版。2012年4月25 日微信在香港、澳门、台湾三地均登上社交类的榜首。2012年6月5日,微信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等地也登上App Store社交类的榜首。

3、朋友圈——社交化平台尝试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的iOS版发布,其中“朋友圈”功能引起业界颇多注意,有评论认为这是微信“社交平台化”的一种尝试。” 微信4.0版本支持把照片分享到朋友圈,让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看到并评论;同时,微信还开放了接口,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等。

提到“朋友圈”功能的推出,微信团队的成员都会提起朋友圈背后的“几十个版本的方案”。“朋友圈其实我们做了三四个月,有二十多个版本,UI稿从A到Z都不够用,后来就开始用α、β……”Lyle说,“之前我们考虑过在过年前发一个版本,一些小功能,QQ mail、群发等一些小功能发上去,但朋友圈不发。但是最终我们达成一个协议就是说,宁愿出一个让业界震撼的版本,而不愿给一个小小的出去,大家都没什么反馈的,对我们就没什么价值。”

微信高级产品经理Genie提到做朋友圈时的状态,说:“做iOS4.0朋友圈的时候很纠结,因为没有借鉴的对象,这个产品做了三四个月,有时很兴奋想到一点觉得会很有用的就会彻夜聊这个事情,有时很迷茫感觉抓不住重点,和写paper感觉差不多。想不到的时候天天想很苦恼心情很差,想到了就会很兴奋。”

“这个产品还完全没有达到成熟。”Harvey说,“第一,用户还在激增,才一亿,如果到了两亿、三亿会不会有质变,因为用户数到一定程度会有一个质的变化。第二点,我们现在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微信是移动互联网全新的产品,对腾讯也是全新的平台,我们有没有可能在这个平台上做出更多的商务方向的东西,包括说更多的生活推广,比如媒体,媒体也在介入这个平台,所以这个上面是有很多可做的。”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5

社群在做内容的时候,经常会问到这些问题:

没有生产内容的经验,该怎么持续产出?

内容的数量和品质都有要求,怎么做到保质保量?

内容生产余力不足,怎么动用社群成员的力量?

以上问题我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关于内容产出的“量”

内容运营和内容输出其实是两个概念。从长期来看,原创内容的价值会越来越高,我建议从两个方面下手:

1、关于内容运营

内容运营其实跟内容输出是有区别的,运营不要求你有很高的内容生产能力,如果你的生产能力不足,或者是一个平台性质的社群,你可以借力发力,通过与优质原创账号合作转载,来完成你内容的初期启动。原创作者们为了传播自己的内容,也会乐意授权自己的内容。你可以在新榜或者文摘类大号里寻找这些原创作者,只需要在你的传播渠道给予他们足够的曝光即可。

2、关于内容输出

内容运营确实是个省时省力的好方法,但是这并不是个持久的方式。还是要有意锻炼自己和团队成员进行原创输出,一开始频率可以没有那么高,可以找爆品的内容模仿、复制,分析这些优质内容的传播原因。参加一些新媒体学习培训也不是不可以。

二、关于内容产出的“质”

很多团队采用的是批量生产内容的方式,这时候难免会有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产生。为了保证社群形象和用户体验,一定要做的就是给内容团队制定标准化规范。先判断每个人的工作量,做到可量化、可复制。这样首先是方便管理,其次也可以大规模扩大和持续产出。你需要一个内容手册,并且要让内容团队坚持内部分享。

运营方面,一定要盯紧数据,所有标准化的结果,都要从数据上判断。通过数据找准难点和解决方案,不断调整方法,保证稳步提升。比如你的头条阅读量起初在几百,怎么稳步提升到篇篇破千,再下一步保证五千左右。你可以多去参考一些平均值达到这个量级的大号,看看他们的行文特点,再来优化自己。

三、内容产出的借力

社群成员其实是你最大的内容产出来源,你一定想问这样的问题:怎么把能分享的群友留在我们群里做主动分享?大概有以下两点:

1、传递价值,提供资源和渠道。

为什么用户要给你生产内容,你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呢?是成就感,是金钱,是资源,还是什么?你要在成员入群的时候就经常传递这种价值观,而且精神嘉奖和经验提升其实是非常好用的价值。不要总以为只有物质激励才是有用的,很多用户更在意自己的精神收获。

2、做好用户分层,把握头部用户。

有能力做分享,而且愿意帮你转发,愿意给你生产内容的人,一定是少数。你可以通过日常话题讨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把用户按照分享能力,分享意愿,时间匹配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邀请评分较高的用户进行分享。一方面让用户觉得你在关注他,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他的精神需求。比如kol用户分享的时候,群内氛围的引导打造,有效的互动环节设置,适时的宣发推广,分享过程中的积极响应,让分享者有成就感。对于不同层级的用户要区别对待,高层级用户不但是变现的巨大动力,还有资源匹配的巨大潜能。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6

我搞技术17年,带团队14年,搞外包公司9年,看到无数公司倒下,也接过初创企业的项目。

好的外包是一个资源池,可以让你节约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费用,还可以给你好的建议和帮助,避免很多产品和技术的误区。

首先说创业公司死亡率本身就很高,90以上的死亡率,最近1~2年死亡率更高。创业比九死一生还难。

其次说创业公司的死因,绝大部分死于模式,也就是资金匮乏(营收少、后续投资没跟上),技术只是一方面原因,但是比较关键,决定产品从0到1。

说技术,得先说这个行业人才的状况。现在互联网技术人才的费用是非常的高,靠谱的人价格更高,很多创业公司拿的几百万天使投资,也就够大公司一个总监的年薪。所以创业公司养技术,是非常烧钱的。

创业公司如自建技术团队,是非常烧钱。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们一电商客户一年在我们公司的投入,只是竞争对手自己养技术团队一个月的投入,成本还不到对手的12分之1。正是因为我们在互联网行业有近10年积累,拥有大量成熟的系统和丰富的经验,客户在我们原有几个系统的基础上简单改造后就快速上线了,我们还提供了后续持续不断的运营支持。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低成本的快打慢案例。

创业公司组建技术团队,是一个挑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先说招人:一个产品线少的涉及3~5个工种,多的10来个,每个环节得招到合适人,这很不容易,需要时间和精力,如果靠社招,我保证你们看到的99%都是简历骗子,没有非常厉害的专业人是很难从中找到靠谱的人才。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我10多年面试上千人,还有走眼的时候。现在的培训行业和包装公司差不多了,防不胜防。

2、再说团队融合,如何让团队各个工种的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你保证他们不是互相埋坑?你保证他们不是相互推委?

创业公司组建完团队后,怎么带技术团队,你保证他们过完年还回来?

如果老板不懂技术,又不尊重技术,还天天说这个功能简单那个简单,每时每刻都报怨怎么还不上线,你是搞技术的,你受得了吗?你可能是XX出来的总监,每年100多万的年薪外加期权,到这里才拿15万年薪,房贷都不够……这样的技术团队用不了几天就散了,前期投入就会打了水漂。

创业公司换技术团队,比换老婆换老公成本高多了!因为后妈很难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团队也有自成体系的东西,你把这个东西转给其他人,然后就盼着人家明天添加10个功能修改100个BUG?就是比尔盖茨也搞不定。换团队很多时候,就是对前任的全盘否定,就得重新开始了。因为接手的人,得先理解业务再研究烂代码同时避免别人的坑……多费两遍的力气,还真不如用自己熟悉的重新开始。

创业公司,如果不是技术密集型的、如果不知道怎么招人、如果不懂如何管理技术团队,只要有一条符合,还是找一个靠谱的技术公司合作更靠谱。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7

Z哥我作为一位电商行业7年+的从业人员来强答一波。

我来以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这三个阶段来回答一下吧。

初创期

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其实就是解决2个问题:

卖什么?

怎么卖?

所以团队围绕这两个问题去搭建就好了。

供应链(如果自己发货的话)

运营

客服

仓库(如果自己发货的话)

可能你会说没有技术团队的话,怎么销售出去?

其实社交电商最好的土壤就是在微信里面,而微信里面其实有很多成熟的电商工具服务商,比如有赞、微盟等等。

基本上3W左右就可以买一套功能全面的解决方案了,对于企业初期完全够用。

这可比搭建技术团队便宜多了。虽然我自己就是技术人员,但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还是得承认,一个业务驱动型的企业,在初期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其实并没有那么迫切。

成长期

在这个阶段已经通过不断的验证、尝试找到合适的运营模式了,并且积累起一定量的用户了。

这个时候需要考虑将成功的经验进行复制,规模化。通过扩展商品品类、扩展渠道、增加曝光等等。

此时需要补充一些做标准化工作的团队,否则你的扩张道路会很慢。

HR,“人”和“团队”的标准化。

财务,“花钱”和“收钱”的标准化。

技术,将多渠道的差异通过技术手段标准化,将企业内部的流程标准化。

成熟期

在这个阶段会开始做一些“防御性”的工作。毕竟船在越来越大,重要的已经不是开的更快,而是不要被一个小洞给搞沉了。

所以此时需要补充一些看似可有可用,但关键时刻又必不可少的团队。

防黑产,防止被薅羊毛或者不法分子恶意利用自己。

质检,减少销售的商品出现问题,被投诉。

公关,尽可能把控舆论的导向,提高正面的,降低负面的。

法律(可选),如果处于一个政策密集型的行业至少要外面雇佣一个法律顾问。

不知道你怎么认为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讨论哦:)既然看到这了,送我一个「赞同」吧,支持我的创作。也可以「关注」我,带你以技术思维看世界~想更进一步和我一起玩耍,欢迎「搜索微信公号:跨界架构师」。

内容包括:架构设计丨分布式系统丨产品丨运营丨个人深度思考。

让我们一起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

2024年用户体验团队建设 篇8

这里特指互联网行业(其他行业也可以沿用分析总结思路,总分总式进行分析)

一、用户体验报告有什么用?

首先,拿一份用户体验报告去面试运营岗位,是一块很有用的敲门砖。

其次,写用户体验报告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为后面写出行业顶尖的用户体验报告,甚至是带团队提供技术支持。

二、写用户体验报告的方法论

一份完整的产品体验报告,可能命名不同,但都缺不了以下几个细分类目:

● 用户群体

● 用户特征

● 使用场景

● 用户需求分析

(1) 用户群体:写用户体验报告的时候,要描述全面,明确用户群体画像。

(2)用户特征:你可以从一些数据网站,如百度指数、企鹅智酷、易观智库、艾瑞咨询等,获取到产品关于用户特征的实际数据并进行分析。数据有很多方面,如性别分布、年龄分布、职业分布、使用功能频次等。在此要提醒一点,有的同学会做地域分析,这个没有问题,因为这可以判断出产品推广的重点区域,但有些分析结果说东部地区的用户较西部地区的用户更多,一线城市较二线城市的用户更多,然而用户数量和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地区的经济差异是有很大关系,就我国的情况来说,东部、一线城市使用互联网的人本来就多,所以这样分析是很不科学的。

(3)使用场景 :有人把使用场景分为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分析。用户画像是一个编故事、发挥想象力的阶段,但不是让你瞎掰,在用户画像中一定要体现需求和功能。而使用场景分析你可以结合用户画像构造出一个故事,也可以单纯的做分析。那么场景分析如何分析得到位?有深度呢?这里介绍一种方法:分类法。我们设想一下,一个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会有哪些场景,举些例子,微信用户的场景可能是社交、金融、游戏等;电商类产品的场景可分为目的性弱,随机浏览,以及目的性强专项浏览;再广泛了说,大部分产品还分为强需求场景和弱需求场景。分类完场景后,再针对每种场景的用户特征、心理和行为等进行分析。

(4)用户需求分析 :如何做用户需求分析呢?倒推法。先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即这项功能带来了什么样的效果,满足了用户什么需求,然后进行提炼。需求同样也能分类,如核心需求和配套需求(主线功能和支线功能),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行业现状和产品功能)。

三、总结

总结方面写出你的感想和思考,或者对每一章节所做的重点描述进行简单的汇总。最后要说的是,体验报告的总结要简洁!简洁!再简洁!!!

猜你喜欢